驴行散记(13):韶山行记
公共汽车平稳地行驶着,舒缓轻柔的乐曲在耳边缭绕,打开车窗,湿漉漉的暖意掠过面颊,我心里一上一下的,莫然间竞有了“近乡情更怯”般的紧张和激动。呵,到了,终于到了--韶山,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我们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地。上午,韶山的阳光格外明媚,空气格外清新,我们的心情也格外激动。韶山,儿时即无限敬仰的地方,今天,我们来了!虽说初次来到毛泽东故居,但我们却对这里的面貌与周围的环境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毛泽东故居是一座普通的江南农舍,十三间半房位于韶山南冲岸上屋场,坐南朝北,背山面水,松竹环绕,生气盎然。故居的大门上端悬挂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金字红木匾,游人纷纷在红木匾下合影留影。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诞生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在这里教育亲人参加革命,在这里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故居里陈列了主席生前的许多生活原物。看着伟人小时候用过的煤油灯、书桌,衣柜,站在主席父母的床前,我们感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震憾:当年,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一位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的伟人。尤其是读到主席离家求学时留下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句,我们更真切感受到了伟人立志求学,志在四方的决心。与毛泽东故居毗邻而居的是雄伟、壮观的“毛泽东纪念园”。这里是集纪念、教育、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园,它依山就势,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工作和战斗过的重要革命胜地尽收其中,再现了湖南一师讲亭、长沙清水塘、湖南游船、武汉农民讲习所故居、茅坪八角楼、黄洋界纪念碑、沙洲坝水井、遵义会议旧址、泸定桥、枣园窑洞、延安宝塔、西柏坡旧居等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革命足迹。在淮海战役的图片和资料前,看着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听导游讲解那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久久不愿离去……游览毛泽东故居,犹如亲历了一次中国革命的征程,细读了一部生动、形象的无字史书……毛泽东铜像掩映于青松翠竹之间。铜像总重达3.7吨,像高6米,加基座4.1米,全高10.1米,意寓国庆日。铜像身躯伟岸高大,体态稳健,主席身着中山装,胸前左上衣口袋外挂着“主席”出席证,双手握着文稿,置于胸前,面带微笑,略显沉思,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正视着东方,铜像成功地塑造了伟大领袖开国大典时的风采。站在铜像前,久久凝望他老人家,我又一次感受到他巨大的人格力量,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毛泽东在此诞生、在此学习、在此闹革命的情景,看到了他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扑案疾书《中国农民运动调查报告》,听到了他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重宣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真正当了家,做了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全国各地来昭山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不光是流连于山水之秀美,韶乐之悦耳,更从中领悟到一种精神。走进毛泽东的故居,从典型的南方农民的住宅里看到了中国农民世代相传的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从故居前沿的荷塘里盛开的莲花,联想到毛泽东浪漫的诗篇,也许正是这一朵朵粉红的花儿孕育了诗人最初的灵感,才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才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回答!登山临水,我感到了山水有情,草木有意;抚今追昔,我更领悟了创业不易,守业更难!韶山,给了我太多太多的遐想!她让我懂得了生活,懂得了志气,懂得了愈挫愈奋、百折不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