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澜 发表于 2014-12-16 17:38:20

今夕何夕——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

         白夜的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黄昏还没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想这一定是很美的景象,没有了黑夜的沉重,夜晚那一丝奇异的光给予我们的是希望与安慰。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时刻,在心灵最为脆弱的夜深人静之时,想要抬起头来看一看天空的明媚.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是一部略显哀婉的经典小说,它的基调也正如其名,那样苍茫的白色的夜,给人无限感伤与遐想。在那样的夜晚,人性中最真实与柔软的情感也会放下伪装,释放开来。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终日幻想的人与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姑娘的一次偶然邂逅,这个姑娘正焦急地等待着一年前与自己私定终身的房客的归来。幻想者不满于现实的生活,人情的冷漠,他渴望渲泻心中的压抑,寻找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人。而姑娘娜斯坚卡正有无限的相思与焦灼无人倾诉。他们的相处只有四个白夜和一个清晨,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幻想者与姑娘的谈话让他们彼此都感到似曾相识,两个人在彼得堡的白夜里倾心交谈,互相坦露自己的心事。特别是姑娘在等待与她的房客一年前的诺言之中,心境由渴望、期盼直至绝望的过程正是幻想者对于姑娘的情感无限升华的过程。彼得堡的白夜让这两个心灵孤独的人相互依偎,产生了人性中最真挚的情感。但是最终由于房客的到来,姑娘在极度挣扎之后,还是选择了信守承诺。梦想者在得知姑娘的婚讯之后万分痛楚,但他还是发自内心的祝福这个曾与知相爱了一瞬间的姑娘,并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路.
    正是因为这样一篇小说,读者对小说中彼得堡的白夜也会产生无限向往,这样的白夜是美丽而多情,浪漫而柔美的。由此让我联想到那首来自遥远的汉代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诗写出一个为王子摇桨的越国女子对站在她船头华服驻立,倚舷而望的楚国王子子皙的倾慕与爱恋,船桨慢慢波动的涟漪,闪烁着波光的碧水,竟似为王子摇桨的女子缠绵而复杂的心事,慢慢地荡漾开去。我想这样的情感是纯洁而热烈的,一如那碧波上的白莲,静静地守候着一份执着与真实,无论结果如何,那一份情感是身处并不如意的现实人生之中心灵的寄托与慰藉.
      两篇作品,都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两者出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相同的却是人性中对真挚情感的追求,正如《白夜》开篇所引的屠格涅夫的《小花》中的诗句“要懂得,它被创造到世上, 只不过是为了紧靠着你的心口, 就只生存那一瞬的时光。”

肖童 发表于 2015-1-21 09:34:07

支持一下,好作品

枫澜 发表于 2015-1-31 21:52:43

肖童 发表于 2015-1-21 09:34
支持一下,好作品

谢谢鼓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夕何夕——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