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横山行
本帖最后由 涛哥 于 2012-3-28 22:12 编辑时间:2012年3月24日
地点:乳山横山
天气:晴朗,大风
组织者:文登登山俱乐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横山,不高,也无仙,因此籍籍无名。
下车入眼,便知为何得名横山。一条宽大的山脊仿若上古图腾的脊背,横漫在眼前,不高却蜿蜒漫长,青黑色的石头只是其中的点缀,满眼俱是枯黄草色,不见枝叶婆娑但见草叶飞舞,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似是还没有吹到这里。
(本文摄影:冬雨)
一群并不洁白的羊群在山野中漫步,似是和这山岭结为一体,也许是我们这支100多人的大队伍惊动了它们,羊群在人群中撒欢奔跑,滚滚尘土飞扬中两个牧羊人紧跟慢赶的在和它们做着驱赶与反驱赶的游戏。几只特别高大的波尔山羊似乎比较绅士,在路边静静的旁边这些满是奇怪人群,似在询问:你们也对草感兴趣?
也许因为无名,因此横山便少了红尘的喧嚣与亟盼;也许因为无名,所以横山便多了些尘世的温馨与宽容。但无名绝对不代表它没有性格与特点。青黑的山石象是拦路虎般矗立于每个关隘,只有攀越而过,我们才能得以前行。
横山无树。漫山遍野俱是枯黄的茅草,经历了一个冬天的洗礼,依然于风中坚强挺立。不由想起小学时全学会的那首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实白居易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在课本中只有上半阙,它的后半阙是这样写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想来,不久的时间里,这座荒芜的横山也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了。而此时的茫茫山道中,只有冲锋衣的色彩点缀其中,也算是开满了漫山遍野的鲜花吧。
横山有石。石有特点,层层叠叠,叠加不止。断裂攀爬之处皆有着力之点,如台阶般虽险却足够我们小心行进,而侧面却光滑如刀切,只有望之兴叹。横山有石,因此便不再孤寂,转过身处便看到这山横断处是如何的陡峭,如何的直矗原野。也许这便是横山名字的由来,横看成岭侧成锋便是它最真实的写照。
粗砾的山石上,爬山虎枯萎的枝蔓攀爬其上,没有了叶子,那些粗大的藤萝枝节就象是山的血脉般和山合为一体,彰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强悍的脉动着!
此乃卷柏,又名九死还魂草。在《滇南本草》称之为回阳草,《本草纲目》叫它长生草,《分类草药性》叫它还魂草,《渐江中药手册》叫它见水还阳草,可见它多么的具有传奇性。高高的山壁间,我们恭敬的抬头仰望这种传奇的植物。它们生长于山崖峭壁之中,生活于岩石缝隙里,只靠着一点点的山水,一点点的养分便可叶片繁茂,绿意荫荫,当无水时便可收缩枯萎直到它再次遇到水分便可重新复活。当然,它的强大还在于它的药性,据说是治出血的良药。
有山友在路边的山石上采摘了一株,很是心动,也想带一株回来。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冲动,牢记一句话: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带走!
站在山巅,惊奇的发现,山的前方居然是海。湛蓝的天空,湛蓝的海水,在远方交际汇合,成为海天一线。横山用它宽阔的胸膛挡住了北方凛冽的寒风;眺目后望,原野中阡陌交替,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而横山犹如一双坚实的臂膊挽住了狂暴的海风。横山,便是这一方静土的守卫者,于这天地间傲然屹立。
山上,强大的山风似乎要将我们与它一起乘风归去。山下,明媚的春光照在田间山野,辛苦的农人已开始了劳作,明媚的阳光洒落身上,归程如此温暖。于是,便愿这世间永远如此,岁月静好,一世安然!
{:soso_e179:} 从美丽的照片中学到了很多东东~{:soso_e176:} 该出一本游记了吧?!你们走了那么多地方,虽然不能说全都是名山大川,但作为文登的美景,也应该让更多的文登人通过你们来了解更多他们未曾见过的或者未曾发现的美... ...再加上生动的人物,珍贵的合影,相信写下的,留住的一定是财富! 横山的“风景”可谓别具一格!
好活动,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