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派周灏:中国数据模型驱动力比美国更超前
腾讯财经 作者周纯在2014年创立量化派,准备做一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为合作机构赋能的平台之初,海归创业者周灏遭到了周围伙伴的嘲笑,彼时大数据概念炒作多年,仍没有一家成功的案例。
然而,短短三年后的今天,谈金融科技必言大数据,没有人再质疑数据驱动的重要性。量化派也早已完成了C轮5亿元融资,投资方为阳光保险、复星集团、国信证券等知名机构。
三年间估值增长超过10倍,用户规模破千万,三年间增长超过10倍。量化派也因此入选腾讯2017年“我是创始人·人气榜单20强”。
担任过美国Capital One(第一资本)总部资深统计师、摩根史丹利总部量化分析师、巴克莱银行全球精英中心副总裁等多个职务,积累了丰富的量化分析经验的周灏认为,当前中国消费金融领域数据模型的准确度和驱动力,比美国更超前。
“比想象中还要快”
2012年回国之初,中国尚没有金融科技一词,但周灏坚定地认为,中国将来一定会出现类似Capital One这样的公司,这是美国在过去30年间利用数据驱动金融做得最好的一家公司,被视为美国科技金融的“黄埔军校”。
他的判断基于已经出现一些苗头:彼时中国的市场跟美国30年前的境况类似,传统金融机构只服务于20%的人群;另一方面,拍拍贷、宜信已经在中国做了5年,互联网金融的话题开始慢慢变得热门。
“当时设想3年之后这个行业应该会起来,结果比我现象得还要好很多。”周灏说道。
从2014开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开始爆发式增长。周灏发现,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已经成熟的方法;另一方面,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行业沉淀数据和触达用户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相对于美国三十年的时间大大缩短。
他举例称,中国海量的电商数据很多是文本形式,必须要数据化,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去处理,这一现状逼迫着从业者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此外,中国的人群足够多,需求足够大,因此,积累的数据量短时间爆发的程度也比美国更高。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单纯的拿消费金融做对比,中国的体量较之美国还有差距,但是中国消费金融的增长速度和发展阶段,包括数据模型的准确程度和驱动程度,都比美国更超前。
做金融机构的赋能商
周灏将自身平台定位为赋能服务商。既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挖掘数据,建立风控模型,也帮助一些有场景的平台去精准获客,其中以在线旅游场景、电商场景居多。
根据此前公开的数据,目前量化派的合作伙伴包括华融消费金融公司、杭州银行、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等几十家金融机构,以及去哪儿、58同城、新氧等上百家平台。
周灏介绍称,以帮在线旅游平台开发旅游分期产品为例,在线旅游平台提供前端页面展示和入口,量化派帮他们做用户分析、风险定价等一系列服务,并寻找金融机构完成资金对接,最终符合条件的用户获得消费贷款。
在这一过程中,在线旅游平台获得流量佣金,金融机构收取资金成本,量化派获得服务费。
对于服务商而言,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模型是核心竞争力。周灏介绍,目前量化派用于用户维度分析的变量有1万多个,最后在模型里作用较大的变量在六千个左右。这些变量主要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用户在电商平台的各种交易行为;二是社交关系,包括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三是个人的行为特征,即行为变量。
至于为什么选择消费金融作为合作的切口,周灏解释称,当前只有在消费金融领域,那些有场景的平台才有意愿开放数据和入口,来让服务商帮助用户获得金融服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