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一碗红烧肉 发表于 2019-3-25 01:32:27

珍贵古籍《洪武南藏》经8年努力获修复 还原其600年前原貌

国家珍贵古籍《洪武南藏》由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北京华严古籍文化研究院、北京华严慈善基金会组织的华严修藏团队,经过八年艰苦努力,终使其重新得到修复,还原了它600年前的历史原貌。著名古籍专家李致忠先生为它定名为《重修复原洪武南藏》。



《重修复原洪武南藏》出版座谈会于3月23日在京召开。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洪武南藏》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楼宇烈、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洪武南藏》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致忠、国家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倪晓建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座谈会。
《洪武南藏》是明代初期由官方出面刊刻的一部大藏经,又名初刻南藏。它从洪武五年(1372)开刻至建文末年(1402)出生,至今已有617年的历史。被学术界专家、学者公认为海内外稀世孤本,国家重要文化遗产。
《洪武南藏》因年代久远,在其6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历经风云变换,经书已遭虫蚀鼠咬,纸质也已经脆化,经卷缺失及破损程度已经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抢救、不抓紧去重修复原它,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会再看到这部大藏经。这实际上是对人类文化一个很大的损失。国家有关部门对重修复原工作极为重视。认为《洪武南藏》的抢救、重修复原,不仅是对佛教典籍的抢救,而且也是对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要求对这部稀世孤本作进一步的发掘整理,力求恢复其历史原貌,为国家、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笔珍贵财富。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四川省佛教协会获准有关部门支持,历时五年,耗资数千万元人民币,将这部藏经进行了初步抢救整理。限于当时资金及技术条件所限,部分缺失的经文及错误之处还未来得及补进和纠正。为此有关部门决定,将《洪武南藏》后期抢救、修复、重现历史原貌等事宜,交由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北京华严古籍文化研究院、北京华严慈善基金会来执行。
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并力求还原《洪武南藏》600年前的历史原貌,自2011年5月开始,执行机构组织起由华严同仁为主的修藏团队。他们在资金、人才、办公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没有借助国家一分钱的投入,完全依靠我们自身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整合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如专家资源、国内外信息资源、企业家资源和志愿者资源。经过近八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这部隐藏了600年之久的《洪武南藏》,重新得到修复、还原。并将从《大般若经》开始,陆续把《全藏》重修、复原、出版。



座谈会上,楼宇烈、李致忠等十几位专家先后发言。他们对华严修藏团队不为名利精神,致诚恭敬精神,锲而不舍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鼓励。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长单霁翔发来书面发言。他在发言中说,《洪武南藏》重修复原,理应是国家的事,是文化部门的事。它早在2008年就被文化部列入珍贵古籍名录中,但是因为该项目庞大而又复杂,并且其中所含的技术、学术、学识的分量极高。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因此一直无人敢于问津。现在由华严修藏团队,一个不为人知的民间文化团体,一伙不为名利而默默奉献的公益热心者,没有借助国家一分钱的投入,完全依靠自身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经过近八年的艰苦努力,终于使这部隐藏了600年之久的《洪武南藏》,重新得到修复、还原、出版。这既是一件历史性佛教盛事,又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同时更是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重要指示最实际的行动。单霁翔表示,明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他将在适当机会,把这部重新经过修复还原、并且与紫禁城有着深深历史缘源的珍贵古籍《洪武南藏》请进故宫博物院珍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珍贵古籍《洪武南藏》经8年努力获修复 还原其600年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