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登市汪疃镇吐羊口村刘姓家庙里珍藏着一块长1.90米,宽1.05米的清朝康熙皇帝御赐匾。该匾为楠木材质,中间雕有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清爱堂”3个镏金大字,右侧刻有“康熙三十五年御书”,左侧有“赐四川布政使刘棨”刘棨是清朝著名宰相刘墉之祖父。中间是玉玺,整匾为红底金字土彩花边。 刘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廉吏之一,同时刘氏家族在“康乾盛世”,以刘统勋、刘墉、刘镮之祖孙三公二宰相,轰动朝野。 提起刘墉也许有些人不知道,但一提起刘罗锅大家都熟悉。讲起刘罗锅刘墉刘大人的故事,那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清朝传到民国,从民国传到现在,一至传了二百多年。 刘墉是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3~公元前49年在位)的后裔,其祖最早定居江苏沛县乡贤里。元朝末年的1344年黄河决堤,丰沛一片汪洋,刘开、刘问迁居江苏邳州土山镇,被邳州刘氏奉为一世始祖,也就是刘墉之上的第十四世祖。明朝洪武25年(1385年),刘墉的第十三世祖刘洪钧迁居官湖镇坊上村。 元末明初连年战争,社会动荡。面对内忧外患,朱元璋采纳了移民和军、民屯田的政策,以加强北部边防,开垦荒地,保障军民用粮,恢复农业生产。朝廷数次颁布了迁徙贫民流民垦荒、“迁大户实畿辅”、屯田戍边的诏命,让数百万人迁往北方地区、淮河流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人口大迁移。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注:2003年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卜落崮村刘禄后人处发现),记载了这一历史情况,记下了这一刘氏家族的大事:“我刘氏自汉隶籍于莒,由来久矣,委因元社将屋,我祖见机,迁居徐州府砀山县大刘家村。红巾(徐刘)乱起,我祖逃居东海当芦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迁民,我祖复由东海迁居日照喜雀窝”。刘氏家族的一个分支北上,从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搬到山东的日照市东港区黄墩镇,从路程上来说并不遥远,这个徐州的砀山现在归安徽。它的砀山县大刘村北面就是山东,东面就是江苏,它的西面就是河南,他自己在安徽的最北角,他这个地方是四省交界处,所以他搬到山东是很近的路程。
刘墉的祖先就这样搬到了日照,这是在1370年。这就是日照西部刘姓的始祖。刘氏族谱记载,到了1370年的时候,按照政府移民的规定,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刘氏的一支,在刘思源率领下,就从大刘村里搬了出来。来到了今天的山东地区。 刘墉上第十一世祖刘思源,是江南直隶南京徐州府砀山县(今安徽省砀山县)大刘村人。明初随众族人尊奉朝廷诏命向北移民,落居今日照市西部凤凰岭定居起地名喜鹊窝,后改名草涧。 明天顺年八年(1464年)刘家人丁日盛。但是一场意外的火灾,几乎烧掉了家里面的一切。那时刘氏先祖已故,葬在田家董旺庄北岭。留下刘氏兄弟五人:刘承源、刘思源、刘接源、刘续源、刘根源。明成化元年(1465年),刘氏兄弟五人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第一、老大刘承源徙居安丘;第二、老宅西移,改称草涧,由老二刘思源从喜鹊窝向北约一公里处的大槐树北侧,搭盖草棚居住下来;第三、老三刘接源迁居邱前;第四、老四刘续源、老五刘根源迁莒县。 刘思源娶了本村张氏为妻,生下了福、禄、寿、禧、诗、书、忠、厚八个儿子。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族,面对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刘思源再一次作出了关于分家的决定:让他的八个儿子们分开居住,四处谋求生路,只留四子刘禧与刘思源留守故里。刘福、刘禄二人同迁三庄刘家沟,刘寿迁刘家庄,刘诗迁大朱洲,刘书迁莒县与他的叔叔刘续源、刘根源会合,刘忠迁临沂,刘厚迁沂水刘家店,后来刘厚的一个后代又迁居沂水卜全庄,刘禧仍然和父母仍住故里。刘思源病逝后,葬于老槐树底西北侧七米处。 清咸丰年间,刘墉的后人选址老槐树东北侧40米处,建起一座刘氏祠堂。这棵千年古槐一九四六年秋被砍掉。
刘福(刘墉日照的二世祖)后来因避匪,率三子刘恒(刘恒是刘墉的三世祖,刘墉为十世)迁居诸城逢哥庄,将长子刘志干、次子刘志贞托付于刘禄 。
大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的日照刘氏家谱记载:“天顺年间,该村(注:日照喜雀窝)家居被火烧光,成化年间(宪宗1465~1488年),我高祖(注:从日照喜雀窝)移居草涧庄(与喜雀窝相距里许)……惟喜祖仍住故里。如福、禄二祖,同迁大刘家沟。福祖又避匪,率三子恒公迁居诸诚逄哥庄,将长子志干、次子志贞托付于我二世祖禄。寿祖分居刘家庄子。诗祖分居洙洲庄。书祖分居西刘家沟。忠祖迁居兰山全(前)刘庄。厚祖迁居沂水刘家店,分支卜全庄。”
1924年刘氏后代修建的石碑也证明了这一点碑刻记载:“福、禄二公同迁刘家沟(今三庄镇刘家沟),福公弘治年间(孝宗1488~1505年)又迁诸城逄哥庄(现属高密市)。寿公迁刘家庄(今三庄镇刘家庄)、诗公迁注州(今黄墩大株州)、书公迁莒县、忠公迁临沂、厚公迁沂水,族谱备志。惟我禧祖仍住故里。”
经过几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现在,故里刘禧后人已是人丁兴旺,有3000多人的大家族了。明朝成化14年(1479年),刘洪均的曾孙刘凤外出漂泊,十余年后(1489年)定居山东诸城,9代后刘墉出生,被邳州刘氏奉为14世祖。 山东日照草涧刘氏字辈:玉,铭汉相为在,钦源树烈基,镇清荣焕报,金法植勋樨。 传到第五代,即刘墉的高祖父刘通,已考中了秀才。 第六代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已考中了进士,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到刘墉的祖父刘棨,已官至四川布政使,刘棨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四库全书总裁。 第七代刘墉曾祖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为刘家第一个进士。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中举,清顺治九年(1652年)中进士,官至员外郎。 第八代刘墉祖父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康熙三十五年刘统勋之父因奏其兄刘果在河间县任知县时受到“清廉爱民”褒奖的事,并顺便请求康熙皇帝赐书。康熙帝十分高兴地赐写了“清爱堂”这三个字。从此,御赐“清爱堂”便成为了刘墉家族的堂号。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清爱堂”镏金大字匾赐给刘棨。清爱堂金匾至今流传在文登吐羊口。 第九代刘墉父亲刘统勋,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官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要职,乾隆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入仕途五十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享年75岁。乾隆皇帝赐其谥号为“文正”。乾隆皇帝御赐祖茔蟠龙石碑,在日照草涧刘氏祖茔安放。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博学多才,秉公持证的清大学士、大书法家、书画家、政治家。山东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号“文清”。相传刘墉有驼背,所以他在民间有个外号叫作“刘罗锅”。乾隆皇帝御赐“清爱堂”金匾,乾隆书写的“爱清堂”匾额,长1.73米,近一米高。金匾送回老家刘氏祠堂保存。清光绪三十三年,诸城刘氏另做一块“清爱堂”匾额送到邳州,供奉于坊上村刘氏祠堂。刘墉去世前要求家人:不树碑,不立坟,不厚葬。刘墉卒后,葬于其家乡逄戈庄村南白家庄北茔,刘墉陪葬的物品,只有一笔一砚,其墓1958年被挖。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这块匾被拿去烧,突降大雨给扑灭了。2000年刘墉后人又在原址重修刘墉墓并立一墓碑。今人在逄戈庄为刘墉建纪念馆名曰“清爱堂”。 邳州刘氏祠堂位于坊上村南面,周围稻秧新绿银杏成行。老祠堂毁于文革期间,2003年新建的祠堂,占地两亩。刘氏祠堂大门上方是乾隆御书“清爱堂”三字,两边对联为:“百世不忘先祖德,千秋惟愿后昆贤。 刘墉过继侄子刘镮,官至宰相,谥号“文恭”。 刘墉的家族的诸城刘在文登有由诸城逄格庄迁入文登营杏树夼、蔄山西柳、汪疃吐羊口,且散居宋村停家沟、菜园子、大泽头,米山老埠、鸭子夼,侯家寨颜家,蔄山西武林、小黄、东道头、南刘章、西刘章、西柳,汪疃韩西庄等16个村庄。诸城的刘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间)刘瑜之父刘整及刘瑜由江南安徽霍邱县莱儿庄迁入文邑客岭(今隶荣成),民间称“客岭刘”,葛家、西于疃,侯家南鱼池、南学、东廒、马家夼、小洛,宋村鹁鸽崖,葛家于家口,高村南产、天福城东埠后,大水泊大疃李家等12个刘姓村庄。还有大水泊东北庄、场西、辛庄头,张家产赵家床、邹家床、小官庄、北崖子、杏林庄、岙山、董家店、山后郭家,泽库、辛里庄、辛旺庄、尹家,侯家南寨、河杨家、东泥沟、南廒,宋村大寨,葛家董家庄、赤金泊、韩北傋、下口、下卧龙、东于疃,界石宋家庄、南截山,米山鸭子夼,文城南门里、泊子等31个刘姓村庄,共六十余刘姓村庄属于这一支刘,共同使用一套刘姓字辈:崇德毓昌新,增荣显其文,建忠诗承序,象元誉修森。 在文登二百七十多个刘姓村庄,这支刘属于最大的一支刘,这支刘也属于汉朝刘章的后裔,文登当年属于刘章的封地,文登市蔄山镇西北部1.5公里。民间相传三国时期,刘章被刘备击败,率领部分残兵东逃至此,在一山上休息了几日,从此把此山称为刘章山。刘章山下有三个村庄,以方位分别称北刘章、西刘章、南刘章。现在南刘章和西刘章的刘姓是地地道道的刘章后裔。 刘章是汉高祖刘邦之孙,齐王刘肥之次子。吕后时期受封朱虚侯,并被迫娶吕氏一族吕禄的女儿。吕后称制,汉朝大权逐渐落在吕产、吕禄手中。西元前180年七月吕后患病,刘章及其弟刘兴居被安排入宫,与周勃、陈平当内应。九月,吕后崩,吕氏想篡夺汉家大权,周勃掌握北军,刘章率千人入未央宫,杀丞相吕产,后因为平定吕后一族有功,受封城阳王,谥号景。刘章和周勃等诛诸吕,功大。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益封朱虚侯刘章二千户,黄金千斤。《汉书.高五王传》:“始诛诸吕时,朱虚侯章功尤大,大臣许尽以赵地王章……。及文帝立,闻朱虚、东牟之初欲立齐王,故黜其功”。(文帝刘恒在位)二年(公元前178年)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章意“自以失职夺功。岁余(公元前177年),章薨……”。历代相传刘章死后葬于莒。刘章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女刘喜,城阳共王。族裔后代刘盆子,为新朝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刘备在位是公元221~222年,与刘章时代相差四百多年,纯属误传。 |